HIGHLIGHTS

HIGHLIGHTS

The 3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Catalysis Session Achieves Great Success

Article source: 理论与计算催化 time:2024-06-21

中国化学会第34届学术年会理论与计算催化分会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6月14日至18日,中国化学会第34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理论与计算催化分会在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分会由催化专业委员会和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李微雪教授和复旦大学刘智攀教授共同担任分会主席。理论与计算催化分会主题为催化理论的前沿与机遇,涵盖机器学习方法在催化中的应用、多相催化理论研究新方法、低温合成氨相关反应理论研究、电化学理论及研究新方法、多相催化材料理性设计以及催化动态学动力学理论研究等六个方向。分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催化和计算化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其中报名人数453人,报告149个,缴费人数415人学者们齐聚一堂,座无虚席。共同研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挑战。与会者通过报告、演讲和学术交流的形式,分享了他们在催化和计算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丰富而精彩的学术盛宴,为中国化学学术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微雪教授主持。李微雪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理论与计算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为解决能源、环境和资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李微雪教授鼓励与会者充分利用此次交流机会,共同探讨催化领域的前沿问题,激发创新思维,为科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他强调,青年学者是科学研究的未来,希望他们能够在交流中学习进步,勇攀科学高峰。在会议中,东南大学王金兰教授和厦门大学傅刚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分享了他们在电催化和热催化中的催化机理认识,启发了与会者的思考和讨论。此外,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刘淼教授和上海大学的欧阳润海教授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及数据驱动在催化中的应用和挑战,为与会者展示了新兴技术在催化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在合成氨领域,大连化物所的郭建平教授、福州大学的王秀云教授、丹麦科技大学的李少峰博士、张科博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叶天南教授集中分享了他们在催化合成氨方面的重要研究工作。这些报告不仅展示了催化科学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上的巨大潜力,也突显了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仪器合作的重要性。郭建平教授分享了氢化物催化合成氨的最新进展,王秀云教授分享了热催化高效合成氨的新机制,李少峰博士和张科博士介绍了在丹麦科技大学的300小时连续流电化学合成氨的研究,以及基于单晶和质量选择团簇的La-Co合成氨模型催化研究。叶天南教授则展示了缺陷活化氮气分子助力氨合成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者与实验研究者共同探讨了合成氨反应中的关键问题,集思广益,为催化科学的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基础理论的发展,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展示了催化科学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上的巨大潜力。

分会设置了墙报展示环节,并评选出优秀墙报奖项。经过专家认真评审,8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同学获得了优秀墙报奖,会议主席李微雪教授亲自颁发了奖项,激励了年轻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和创新精神。这一环节不仅展示了青年学者的才华和创意,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在会议的闭幕式上,清华大学李隽教授莅临会场并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本次分会的高度评价。他指出,理论与计算催化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展示了这一领域的强大活力和创新潜力。他强调,科学研究的道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机遇。青年学者应当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创新,努力攻克科学研究中的难题。李隽教授寄语青年学者们不仅要关注学术研究的前沿,还要注重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为催化科学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理论与计算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专家学者们深入探讨了催化理论的前沿与机遇,涵盖了机器学习方法在催化中的应用、多相催化理论研究新方法、合成氨相关反应理论研究前沿、电化学理论及研究新方法、多相催化材料理性设计以及催化动态学动力学理论研究等多个方向。

未来,理论与计算催化分会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催化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实际应用挑战。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学术盛会,催化科学领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国化学会也将继续支持和组织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我国化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为全球科学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